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读善其身·七堂关于物理的哲学课

2018-01-30 16:13 读+  

读+

/陈琰娇

在读到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之前,我不知道那些过去对我来说遥不可及的物理学知识,竟然可以简化进短短的七堂课里。谁会相信有人用一篇文章就能告诉你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概率和黑洞热的核心概念?常识告诉我们,科学知识一定是难懂到让人崩溃的。

科学知识或许的确是这样,但了解科学概貌的过程却可以通俗易懂甚至妙趣横生,《七堂极简物理课》就是这样一本“走近科学”的科普读物。尽管如此,却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课本,因为书中并没有热力学的计算公式之类。看上去,它更像是七堂哲学课。

比如,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时间是恒定的流逝,所谓“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在相对论却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时间。时间会因为“流速”不同而不同,比如一对双胞胎,如果其中一个人以高速运动,那么两人的年龄将不再一样;时间还会因为“弯曲”而不同,比如这对双胞胎如果一个住在海边,另一个住在很高的山上,那么因为光的弯曲,山上的那位也会比海边的这位要老得快一些。

卡洛·罗韦利通过这本小册子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观——万物皆变,物理和哲学仿佛一线之隔。透过理论物理的眼睛,我们看见的时间、空间和物质将不再是恒定不变的,而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才刚刚开始,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都让人着迷。人类的成就既是如此伟大,又是如此有限。在作者轻松诙谐的笔调中,我们看见了人类求知路上的种种“傲慢与偏见”,历经多少坎坷和弯路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或许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傲慢与偏见》。

短短几周之内,我已将书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想当物理学家是来不及了,但从此以后,我眼中的科幻小说却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作品中涉及的天文、物理、生物、数学等相关知识,一直是普通读者面对科幻文学的门槛,因此科普读物和科幻文学总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现在就可以把《七堂极简物理课》当做科幻小说《三体》的理论导读手册,上完课再看小说关于时间、空间和宇宙的设想,将会变得更亲切也更生动。如果科幻是关于已知的未知设想,那么科普则能让未知引领已知,让已知众所周知。

在最后一课《我们》中,作者从空间的深层结构、宇宙的边缘回到人类自身,并向我们发出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的肉身、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知识,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如此普通,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不遵循自然法则的,但我们又是如此特别,我们的“感觉”和“意识”至今仍有无数的未解之谜。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既是对人类的赞扬,也是对人类的警醒,人类的独特之处不是用来与自然分离,或者奴役自然的,我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如同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对人类的现状和未来持审慎的态度一样,卡洛·罗韦利也很谨慎。但生命因为短暂才更宝贵,现在因为终将成为过去才与众不同,宇宙因为未知才更神秘美丽,正如作者所说,“在人类已知事物的最前沿,我们将要航行于未知的海洋,世界的奥秘与美丽熠熠生辉,让我们目眩神迷”。

陈琰娇 北师大文学院博士后,从事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



/陈琰娇

在读到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之前,我不知道那些过去对我来说遥不可及的物理学知识,竟然可以简化进短短的七堂课里。谁会相信有人用一篇文章就能告诉你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概率和黑洞热的核心概念?常识告诉我们,科学知识一定是难懂到让人崩溃的。

科学知识或许的确是这样,但了解科学概貌的过程却可以通俗易懂甚至妙趣横生,《七堂极简物理课》就是这样一本“走近科学”的科普读物。尽管如此,却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课本,因为书中并没有热力学的计算公式之类。看上去,它更像是七堂哲学课。

比如,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时间是恒定的流逝,所谓“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在相对论却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时间。时间会因为“流速”不同而不同,比如一对双胞胎,如果其中一个人以高速运动,那么两人的年龄将不再一样;时间还会因为“弯曲”而不同,比如这对双胞胎如果一个住在海边,另一个住在很高的山上,那么因为光的弯曲,山上的那位也会比海边的这位要老得快一些。

卡洛·罗韦利通过这本小册子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观——万物皆变,物理和哲学仿佛一线之隔。透过理论物理的眼睛,我们看见的时间、空间和物质将不再是恒定不变的,而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才刚刚开始,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都让人着迷。人类的成就既是如此伟大,又是如此有限。在作者轻松诙谐的笔调中,我们看见了人类求知路上的种种“傲慢与偏见”,历经多少坎坷和弯路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或许整个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傲慢与偏见》。

短短几周之内,我已将书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想当物理学家是来不及了,但从此以后,我眼中的科幻小说却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作品中涉及的天文、物理、生物、数学等相关知识,一直是普通读者面对科幻文学的门槛,因此科普读物和科幻文学总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现在就可以把《七堂极简物理课》当做科幻小说《三体》的理论导读手册,上完课再看小说关于时间、空间和宇宙的设想,将会变得更亲切也更生动。如果科幻是关于已知的未知设想,那么科普则能让未知引领已知,让已知众所周知。

在最后一课《我们》中,作者从空间的深层结构、宇宙的边缘回到人类自身,并向我们发出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的肉身、我们的意识、我们的知识,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如此普通,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不遵循自然法则的,但我们又是如此特别,我们的“感觉”和“意识”至今仍有无数的未解之谜。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既是对人类的赞扬,也是对人类的警醒,人类的独特之处不是用来与自然分离,或者奴役自然的,我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如同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对人类的现状和未来持审慎的态度一样,卡洛·罗韦利也很谨慎。但生命因为短暂才更宝贵,现在因为终将成为过去才与众不同,宇宙因为未知才更神秘美丽,正如作者所说,“在人类已知事物的最前沿,我们将要航行于未知的海洋,世界的奥秘与美丽熠熠生辉,让我们目眩神迷”。

陈琰娇 北师大文学院博士后,从事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