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璐文
变化来得真是快,转眼间,谁都在谈共享经济了。不久前,这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现在已经是街谈巷议的热词。人们开始从生活的各个侧面感知到共享经济所带来的便捷,或者体会到某些有别于以往的改变。若隐若现地,似乎征兆着一些未来世界的轮廓。
对于传统经济形态而言,“共享”是一个异端。千百年来的经济形态主要根植于私有制经济之上,尽管在若干历史阶段会出现用“集体”来取代“私有”的情况,然而“集体”和“共享”毕竟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形态。当“共享经济”这个全新概念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仿佛那些曾经的理想社会又向我们发出了召唤。“共享”臣服于私有,但同时又反私有。它更像是一种精神,这也难怪部分“共享经济”的倡导者声称自己所倡导的是“情怀”。
举例来说,共享单车就很像是一种情怀。在公共交通越加便利和私家车越来越多的今天,一度占领街头的自行车实际上已经罕见。然而在昔日的自行车时代,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今作为交通工具的自行车虽然已经被取代,然而作为生活方式的自行车却成为了无可取代的往昔,封存在记忆之中。
在今天这个普遍迷恋追忆的年代里,人们怀念自行车与身体的亲和感,怀念一骑单车如同跃马江湖的潇洒和自由。自行车一度成为了人的某一件肢体,然而随着技术的推进,这件肢体逐渐失落在记忆里。私家车即使再豪奢,在自行车和人的亲和之间,总显得无比局促和笨重。
共享单车的出现,把失落的记忆重新演绎在人们的面前。而且这不是偶然的表演,而是切实的复归。一种生活方式,严格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重现。
在这种模式下,各种网约车、民宿预订等形态的共享经济,都成为了情怀的承载者。在这一过程中,人在市场中重新处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商品不再是纯粹的商品了,你在使用它,但你在和另外一个人的生命打交道。这个对象不是冷冰冰的价值承载物,而是具备情感和温度的。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把商品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到了共享经济里,已经不再是这样来加以区分了。
从消费者的使用角度来看,共享经济似乎便利远大于其弊端。从资本运作和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显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共享经济形态需要在社会整体的经济所有制形态之中取得良好的自我定位和存在方式,同时,在资本运作中,不少参与到“共享经济”中的公司也不乏可诟病之处。这样一来,关于共享经济的讨论就显得视角层出,赞誉和批判纷至沓来,而这是由共享经济本身的处境所决定的。
不过,无论是哪方面的评论者都看到了共享经济本身的未来指向,站在新技术时代的门槛上,似乎有一个非常广大的远景正在逐步展开,而共享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丝曙光。情怀这样的东西,未必是沉溺于对往昔的缅怀,也会具备对明天的瞻望。虽然现在情怀已经越来越像一个矫揉造作的贬义词,但是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有点情怀的世界总归好过毫无盼望、彻底虚无的世界。
(作者为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