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中商超市采购总监刘捷有成就感的是,改造后的徐东中商超市,10岁的女儿也会经常来逛了,还竖起大拇指说:“比以前好看、好玩多了。”
最近,听到很多这样的感慨,让刘捷觉得采购团队为徐东中商超市所付出的长达数年的“积累”和冲刺都没有白费。
“一天一万的来客数,是改造前的一倍。”中商超市生鲜总监唐礼虹给出一个最直观的数据。
客群重新定位
全品类“性价比”超市
改造前的徐东中商超市,已经有20多年的积淀,也受困于此,消费群体年龄偏老化。改造前,超市到底是该定位在单一客层,还是全客层?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定位全客层,高性价比的品质超市。
这样一来,超市引进了知名母婴品牌连锁店、潮流小家电店中店、家居日杂直营店、德国进口芽嘧手工糖果屋等,从小朋友到妈妈族,再到年轻人、中老年人都会发现,打破边界的、按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来分门别类的新奇店中店和柜面纷纷取代了以前老旧的、传统的陈列和品类。
奔赴全国采购
供应链柔性升级
“网上都有网红商品,你们怎么没有?”之前,每当面对这样的问题,刘捷都会抠脑壳。其实,早在三四年前,网红商品给到他的启示已经很明显:传统的供应链渠道成熟、强大,但同时也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和桎梏。
“不能坐在家中等待供应商上门或者按部就班地上货了。”刘捷说,采购团队奔赴全国各地,走南闯北、从东到西,跨域区域、跨越渠道去寻找“网红商品”以及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商品供应商,主动打破一些大型供应商的“安稳感”,按照个性消费催生出的柔性供应链来进行重塑。
“在工业时代,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被动地接受广告和被推送产品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便捷和广泛沟通的社交互动,消费需求早早被发掘出来。”刘捷说,我们需要做的是,提前预判这些需求,并搭建一张协同的网络,协同网络的全局动态优化可以实时生产按需定制的一条供应链,来满足任何一个节点当时的个性化需求。
围绕着消费升级的指挥棒,“网红”“健康”“潮”“进口商品”等成为徐东中商超市“升级打怪”之路的关键词。
零卡的青瓜味饮料、自嗨锅、无线耳机潮家电、Q版的毛绒玩具、一带一路进口商品等,纷纷在超市占据了C位。
生鲜大作战背后
“全天候”买到新鲜蔬菜
这次的改造,最打眼的莫过于“超市餐饮化”的变革,立足打造社区食堂,服务周边居民、写字楼的白领以及工薪阶层等。“让大家一日三餐都可以在徐东中商超市解决并吃好。” 唐礼虹说。
一家名为“哦哦海鲜“的工坊,基围虾、波士顿龙虾、面包蟹、珍宝蟹、大小鲍鱼等一应俱全。开业初期,面包蟹68元一只,波士顿龙虾79元一只,看起来比其他一些工坊开业时力度还要猛。
“海鲜工坊的性价比完全不怕和其他友商对比。” 徐东中商超市生鲜采购总监唐礼虹说,“为了引进海鲜品类,我们前期调研,专门从广东引进有着20多年操盘经验的海鲜经销商,从源头直接采购,供应点位多,量大,价格有优势,品质也能保证。”就连看起来不起眼的海鲜缸都是“掘地三尺”,盐度、湿度、厚度等按照最高标准定做的,确保海鲜鲜活,投入有十几万元。现场加工的大厨也有来头,都是广东籍,资身海鲜馆厨师出身。而加工海鲜的口感又要求接地气,适合武汉人的口味;价格自不必说,一盘蒜蓉花甲,不过十几元钱,比上馆子实惠许多;冰鲜黄鱼做成一盘腌菜黄鱼,也就20元钱。
除了海鲜板块,精肉、熟食面点加工等都变为全自营模式。“从工厂或田间地头直接到消费者餐桌,省掉中间环节,控制成本,打造闭合产业链。”唐礼虹介绍,这样一来,我们更加贴近消费者,直接触及消费者需求。面点柜台里,炸油条用的油是鲁花的,不加明矾。“一块钱一根,早上很多老人带着孙子来过早。”她说。别小看这些单价低的自营单品,一天销售可以达到大几千元。
另外,广式小吃、日料寿司等,新增的深加工品类大受年轻人追捧。
蔬果的比重不仅增加,还进行了差异化的经营。品类上更加丰富,从几十种单品扩充到一百多种,从大路货转向本地应季菜——红扁豆、白茄子、本地丝瓜、金瓜等以及高品质的、海拔1200米的五峰高山基地菜。比如高山粉西红柿,酸酸甜甜的;高山带刺黄瓜、玉米等,从500公里外运输过来,全程冷链,配送到分拣中心,当晚到门店,口感极好,价格直接对标农贸市场。
还有一个明显变化是,超市的经营理念从“淡化晚上”变成了“全天候、全场景”的模式。从早上7:30到晚上9:00,都能买到新鲜的蔬菜,不同的折扣惊喜;不论到店堂食还是外带回家,抑或是直接在家下单,实现多场景消费。
未来,超市还会上线生鲜食品安全和追溯体系,顾客扫一扫码,鲜活的鱼、新鲜的肉等产地、流转过程一目了然。
趋势商品捕捉
洞察未来消费趋势
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既有物质层面对财务自主和物质富足的欲望,又有精神层面对健康自律和精致品位生活的追求。新消费从消费者需求出发,顺应其追求品质、注重效率、确保正品的购物体验。而徐东中商超市正在摸索 “餐厅+生鲜+进口食品+全渠道零售”全新业态,适应这一变化。
刘捷认为,与此同时,随着大众消费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标签化、身份认同已经成为打动消费者的有效路径。未来,会去捕捉趋势商品,走在消费需求之前,跑得比互联网还要快。“这个要求很高,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探索。”(文/孙珺)
【编辑:彭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