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劼
“高考改变命运”是改开以来最常见语之一,六个字,三个关键词:
命运,个人的沉浮起落、情感的喜怒哀乐、世味的酸甜苦辣,都包含其中。
高考,个人的努力并痛着,痛并快乐着,都包含其中。
将高考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的是一种“改变”,其背后的逻辑是努力+公平,而非努力+运气。前者所产生的“改变”才是广阔而深远。
这大概是中国高考最严肃的一面,也是最沉重的一面。用李木洲的话说,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高考”大多扮演测量工具的角色,主要发挥人才辨别或甄选的功能,而没有太多的附加功能。而中国的高考则扮演了多重角色,发挥着多种的功能,包括测量功能、选拔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以及促进区域公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功能,等等。
把这么多功能集合在一起,肯定不是“考试”,甚至“教育”二字能容纳,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文化”——高考是文化现象,从全民动员的盛大仪式,到全产业链的繁荣经济,无不说明,它是文化,无所不包的文化。
有文化,就有文脉,承前继后,一以贯之。想想,高考的文脉是什么,科目会变,形式会变,甚至制度会变,不变的只有努力+公平。甚至再简化点儿,公平。因为有了公平,就自然会有努力,自然会有社会的上下流动。
现在很多人把高考公平上升到守住社会底线的高度,高考改革,争来争去,最后的焦点也都落在公平上。这其实是当然的事儿,文脉所在,不仅是现实的利益,更是历史的惯性。
公平的含义,可能时移世易,也可能积渐成习——比如现在吵得不可开交的地域保护、录取名额分配,不仅是现实矛盾,也是历史遗留,从现实考虑,有失公平,从历史考量,得大公平——但只要公平不失,即是文脉不失。这是另一种高度,历史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