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新闻里的儿子,高考考的不是675分,而是375分呢?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长江日报报道的一则新闻这两天在网络刷了屏:儿子高三了,不再碰手游,要求妈妈代练游戏账号。妈妈竟然就同意了,不但同意,游戏水平进步挺大,儿子呢,最后考了675的高分。
这则新闻在两三天内阅读超过了2亿人次。一则没有戏剧冲突也没有情绪渲染的新闻,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看?
大约这样“母慈子孝,皆大欢喜”的电影式结局,是绝大多数中国考生家庭的梦想。
“开明的妈妈”成为这则新闻里的星光。评论区里赞誉之声如滔滔江水:有如此对儿子同情心同理心的妈,才有这样出色优秀的儿子。
然而,我见过很多子女转给爹妈:看别人家的妈妈,不但没有关停游戏账号,还帮儿子代练,而你们一看到我碰手机开游戏,跟见到鬼似的。
我也见过很多爹妈转给子女:看别人家的娃,会玩还会学,一到高三主动交手机,关键是最后考了675分,你要考这些分,玩炸弹我也给。
各人关注的点并不同,这颇可玩味。
假如新闻里的儿子,高考考的不是675分,而是375分呢?
“一个高三儿子,请妈妈帮忙代练手游,妈妈答应了,结果儿子考了375分,没上本科线”——这位妈妈会不会因为“糊涂”淹没在评论区的口水中?看看家长都把孩子溺爱成什么样了,还帮他打手游!就是因为平时这样顺着他,最后才考这么点分吧……
截然不同的看法,“考分”可能是个关键词。学霸型选手似乎怎么做都对,打个手游是放松,看个闲书是积累,踢个球是锻炼,妈妈代练,则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去理解子女的精神世界,喜怒哀乐。
反之,成绩不好,一错皆错。打手游是网瘾,看闲书是浪费,踢球是疯玩,子女妈妈代练手游,更是一个溺爱的母亲,活生生把孩子惯坏了。
这种“倒果为因”的教育理念,捆绑着亲子关系,也重压在两代人身上。
从考分倒推,明知培优苦,偏向培优行。从考分倒推,从喝奶粉到玩玩具,从上学校到学特长,一切以全脑开发为标准。不能输在起跑线,不能输在幼儿园,不能输在学区房,不能输在任何一个有竞争地方。其结果,在向着高考的十多年里,两代人都跑得气喘吁吁。倒果为因,常常舍近求远,避重就轻,本应是家庭中最美好的亲子时光,因此蒙上焦虑的匆匆行色。
就社会层面说,除了考分,人的价值有没有更多成长空间,实现渠道?就个人幸福而言,也许好的考分可以提供好的机会,但幸福终归是一种自我感受,而非客观描述。
【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