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读+访谈】吴军:科技是唯一的“叠加式进步力量”

©原创 2019-06-20 22:38

读+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吴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博士,曾任谷歌资深研究员,就职期间牵头设计了Google的中日韩文搜索算法;后赴腾讯担任副总裁,执掌搜索业务数年;现为硅谷风险投资人;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等,多次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图书大奖,最近出版了《全球科技通史》


吴军这本《全球科技通史》名字很平淡,而且市面上已经有各种科学史、技术史、科技史题材的书了,那么为什么要花时间读这一本?

记者读完后觉得,文字固然浅显流畅,读来毫无窒碍,更可贵的是这本书的营养,作者的见识。

以能量和信息贯穿古今

吴军开笔就是“远古科技”。没错,远古,文明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类先祖用石头砸开坚果那一刻,科技出现了。

火、工具、武器、修建居所和穿衣,人类从此让自己的活动产生了更多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远比其他动物要少。

而当人类的一支进化出了语言能力,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传承,他们将击败其他人类分支和动物,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

正如《漫游太空2001》那个经典场景,镜头一转,火箭轰鸣,飞船上天,人类使用了巨大能量,而控制飞行、抵达星辰,这是对信息的高度把握。

在吴军笔下,世界的终极答案就是能量和信息,它们也是定量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尺度。农业革命其本质是通过农耕有效地获得能量,工业革命核心是新动力的使用;人类在20世纪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以及宇宙诞生的时间和方式,本质上是人类对宇宙形成信息和生命形成信息的破解。今天,中国制衣商用同样的布料,能比对手多做出10%的衣服,这其实就是纺织业的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10%。

让读者鸟瞰长河“一眼千年”

一旦接受了“能量和信息”的观点,读此书就会获得“鸟瞰视角”,产生历史感。原来历代王朝的更替,本质上都是土地创造的能量无法满足人口消耗的能量;而各大文明对信息的把控与理解,导致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纵横驰奔,有了不同的地位和命运。

中国人的祖先发现水稻有一个特点,如果在它快成熟时突然把水放掉,水稻为了传种接代会拼命长稻谷,这样一株水稻就可以获得上百颗种子。在中国人驯化水稻的同时,西亚人用类似的方法驯化了无花果。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和上釉;中东和欧洲发明了玻璃器皿。

中国人发明了垄耕法,让太阳能更好地转换为生物能,领先西方2000多年;由于马具和农具的先进,中国古代一匹马的负重是同期欧洲的3倍。这是在农业文明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基础。阿拉伯地处“文明十字路口”,各方信息在此汇聚,他们曾经领先5个世纪,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同行评议制度”。

欧洲医学直到16世纪以前还相信生命来源于“气”,脑中有精气,心中有活气,肝脏有动气。所以中医其实并不特别也并不“孤独”,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然后欧洲人盗窃尸体来解剖,进行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用笛卡尔的方法论武装自己,终于走上现代医学之路。

真可谓“一眼千年”,读书至此,不胜唏嘘。

“不装”

读完了书,再来看人。吴军兼具科学家、作家、投资人等多重身份,与其他站在风口上的人相比,其一大特点是“不装”。他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投资了一家癌症早期检测公司,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可,但在书中,他明确写道,大部分人并非死于癌症,治愈癌症对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意义很有限。

他出身大公司,但是会说出大公司的真相:“公司的中层和公司的利益是有矛盾的。比如原来管100人当不了副总裁,你想当副总裁你就得管到1000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你这100人的事说成1000人的事,到最后老板给了你1000人你就是副总裁了。大公司里都有很多猫腻,比如1000人的团队,你知道你手下其实就打算留800个,那另外200人就是公司裁员的时候要把他们当炮灰了,说穿了就是怕公司裁你200人,你提前先招了200人。”

吴军坦承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看清历史和趋势,有助于寻找下一个投资对象;但是这本书也帮助他打破了自己的认识局限。他以前觉得,古老的文明令人崇敬,现在他认为:“文明发展有不同的加速阶段,最古老的文明未必对世界的贡献最大,很多古老文明很早就消失了。”

但是他有一个看法没有改变: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回望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再大的事情都显得微乎其微。科技是唯一能够产生可叠加式收益的进步力量。今天找到任何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他都敢拍胸脯保证,自己的医术比50年前最好的医生还要好。但是没有中医敢讲这个话,因为中医把脉依靠悟性。今天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诗写得比李白杜甫或者莎士比亚好,没有音乐家敢说自己超过了贝多芬或者莫扎特,但是今天的物理学家却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他们的研究超过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就是叠加式进步带来的结果。”


【访谈】在科技大潮中如何长盛不衰、永立潮头


三个重要的因素


读+:读《全球科技通史》,看到几大文明在科技长河中都曾“各领风骚数百年”,深有感触。请问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科技发展态势?根据历史规律,怎样才能在科技大潮中长盛不衰、永立潮头?

吴军: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科技整个发展态势是非常非常好的。这个“非常好”,可以从时间的维度和空间的维度分别来说。

先说时间的维度。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曾经有几度技术上在世界上非常领先,但科学的成就不算太大,有一些科学的亮点,但是成体系的科学,以及和世界其他文明在科学上的交流,这些方面其实欠缺是比较多的。

科学在中国真正受到重视、得到发展,基本上也就是最近100多年的事情,特别是在过去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虽然说新中国成立70年了,但是前面那一段时间,因为资金的投入不是很充足,加之其他一些原因,所以科学的整体发展成就以及和世界科学的互动融入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

那么在过去的20年里,整个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资金投入比较大,科学成就比较高;第二个,高水平科学论文的发表比较多,第三个,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以及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很大的改进。第四个,从人才的培养和我们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水平来讲,相比中国过去各个历史时期,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时间段。

再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讲。过去的20多年里,全世界有三个国家在科学上是亮点。一个是美国,它的绝对水平很高,但并不是说他的进步速度快啊,和它历史上对科学的重视相比,美国现在国家层面上的科研投入,也就是占GDP的比例,其实没有提高,反而在缩小。第二个亮点是日本。进入21世纪以后,它几乎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日本人在科学上的工作做得是非常非常扎实的,这一点很值得中国的学者来学习。第三个就是中国。举一个例子吧,在过去这20多年里,尤其是最近的十多年里,全世界发表的现代医学论文,大概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国;你如果看看《自然》《科学》上的论文发表者的姓名,就能发现有很多中国人的名字。

所以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讲,中国科技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是不错的。

一个文明怎么做到在科技上长盛不衰?根据历史的规律,我觉得有三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就是全民对科学方法的认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不是简单接受科学的结论,而是要掌握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而且全民接受这一套方法。如果单纯接受一个结论,这个和宗教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个,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学术自由,允许对权威的质疑,这个环境非常非常重要。这个质疑不是乱质疑啊,不是胡乱的猜忌,而是一个理性的、对以前科学知识的一个质疑。我们过去教育有一个欠缺,一直教学生说有个标准答案,这样学生也会比较懒,找到标准答案、考试得了满分,他就满意了,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只有好和不好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相比之下,美国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好,他们更重视培养孩子怎么思考问题以及怎么找到答案,而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答案一个判定,说你这个是完全错了。老师会跟学生讲,说只要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符合逻辑的、自然推演出来的有证据的结果,那就是一个好的答案。

第三个,我们现在科学整体发展比较好,但是任何一个文明,如果说在科学上有很大的成就,也对人类有很多贡献,最后一定要有少数人真正能够站到金字塔尖。我们现在这方面还欠缺一点,那不能太功利,在这方面还需要一些更多的耐心。

读+:最近有个热议话题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是否只是一个名词之争,取决于科学的定义和范畴?对于“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您有什么看法?

吴军:这里头有一个概念,就是“科技”,在中文你可以认为是一个词儿,在英文里其实是明确的两个词儿。科学和技术,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在历史上有科学,是广义上的科学,不是狭义上的。狭义上的科学缘于古希腊,就是指通过思辨和实证,建立在一个公理化基础上,一个个定理或者定律的发明发现,然后把整个科学大厦体系化地搭建起来这样一个过程。中国古代在技术上非常非常领先,但是在科学上这方面儿确实是有所欠缺的。

这里头有各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东方有这样一个文化,“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没用的东西,为什么要搞?而科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起源于琢磨这些没用的事情,这和东方文化有点儿冲突。


任何一次大技术进步都伴随着泡沫


读+:在您看来,当下热门的新科技,诸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区块链等等,有哪些其实是被过高估计、过度追捧了?又有哪些堪与“电能”的发现相提并论,将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吴军:所有这些新科技,都有一定程度的过度热捧。人工智能有一些泡沫,当下学术界所做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并没有太多新的课题,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用光了40年来所积攒的技术红利,20年内不会有大突破,但是它还有实际的一些东西;区块链的泡沫更大,技术本身没有什么泡沫,但是各种虚拟货币的投入实在是太大,这个泡沫是惊人的。

泡沫源于两方面,一个是大家急着挣钱,第二个,当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儿几乎快要做成的时候,都怕自己落伍,以至于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任何一次大技术进步都伴随着泡沫,泡沫本身并不可怕,泡沫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聚集巨大的这个能量来完成突破。泡沫之后一定很惨,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了以后,美国95%的互联网上市公司都关门了。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泡沫破灭之后,也会有些真正的技术沉淀下来,会有一些真正的从业者、企业、研究单位从中获利,引领下一次科技的发展。

哪些科技能够与电能的发现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我觉得基因编辑是最最可能的。因为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为了让人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基因编辑对人寿命的提高、治疗疾病是最直接的。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也好,量子计算也好,实际上是我们认识了这个世界,掌握了一些规律,能够对世界做出一些改变;而我们人本身呢,是造物主造出来的,或者说是经过了上亿年的进化形成的,那么人类对基因的编辑,实际上就是说人自己成了“神”。

读+:您在书中提到,美国南方的奴隶制本已行将就木,但由于轧棉机的发明而得以延续。您如何看待这种“科技进步导致社会反动”的现象?现在似乎流行对“未来科技”的恐惧,担心人类失去主宰地位,这种恐惧是否多余?

吴军:问题在于,没有科技进步,他也不等于不反动。人类历史上多次的文明倒退不是因为科技,而是野蛮民族的入侵导致。阿拉伯人的文明曾经是人类的一盏明灯,但是由于蒙古入侵,它的文明中断了,非常可惜。如果它的文明能延续的话,可能会发展出现代的科学体系、出现现代的大学。通常,任何一个命题都能找到一两个例证,但是你可能会找到更多的反例,很多时候它就是一个偶然性和随机性,不能把它作为一个规律。

人类是否会失去主宰地位,答案是“不会的”。现在可怕的并不是机器智能,而是机器智能背后的人。到今天为止,所有的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智能都是它背后人的智能。我们有时候觉得被监控了、被价格歧视了(吴军在此指的是“大数据杀熟”现象,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机器一旦发现消费者是老客户或已注册用户,给出的价格反而要贵——读+注),其实监控我们、歧视我们的并不是那机器,而是控制机器的那群人。所以呢,我们与其怕机器,不如更好地约束有能力使用机器放大自身能力的这些人。


科技是改变历史的最大力量


读+:您认为,与科技的伟力相比,任何帝王将相的作用都显得渺小,那么如何估价体制的力量、国家的博弈、战略的选择对于科技发展的作用?

吴军:看看欧洲历史,就知道为什么我说跟科技的力量比,其他作用真的都非常非常小。在英国伦敦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个城市叫巴斯,就是浴池的意思,因为在那里有一个古罗马的豪华大浴场。如果喜欢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应该对巴斯不陌生,她很长时间生活在那个地方,她小说的很多背景是发生在巴斯的,那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后花园,他们在那建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别墅,叫皇家新月。

皇家新月保留了一个博物馆,到那个博物馆就能看出,18世纪世界上最豪华的生活,固然和我们今天完全没法儿比,而与它旁边一公里处那个古罗马的浴场相比,也没有什么进步。在那个时候,所谓最有钱人,无非是能吃到点肉,但是因为没有冰箱,所以是地窖里存的腌肉;他们也喝茶,但是茶叶是非常非常昂贵的,要锁起来,怕女仆偷走;卫生条件不好,大家洗澡也不是很勤,头上可能会长虱子,所以那些女主人的床上都放着一个类似于梳子的、能够在头上挠痒的尖头工具。

当时英国其实已经比中国富有了,马噶尔尼来到中国看了康乾盛世,觉得中国好贫穷啊。但他们自己的生活比两千年前的罗马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改进。而在这两千年间,他们经历了三四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三四种宗教,统治英国的人也从罗马人、维京人、诺曼人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变了好几次。最后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其实都发展不起来。

至于国家间的博弈,从十年二十年来看好像有很大的影响,从长时段来讲则未必。以德法世仇为例,在“三十年战争”的时候,法国胜利,就把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块地方抢过来,后来德意志民族崛起,普法战争打赢了,这两块地方划到了普鲁士;一战德国又输了,法国人就把这两块地给拿回来;二战初期法国人又输了,德国就拿回去;最后法国胜了,当然又拿回来。那么今天德国、法国,几乎是一体化了,就是这样子。

再以中国和日本为例,前几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从当时来看,那简直是天大的事儿,中国惨败,赔了日本这么多的钱,丢掉了台湾,差点儿把辽东半岛也丢掉了。但是过了120年再看,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现在GDP只有中国的40%。

中国经过了屈辱,为什么能走到今天繁荣的地步,科技的力量很重要。因此,我们最后给一个结论,从我们整个未来、国家民族的复兴来讲,一定要特别特别重视科技的发展。

《全球科技通史》 吴军 著 中信出版社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吴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博士,曾任谷歌资深研究员,就职期间牵头设计了Google的中日韩文搜索算法;后赴腾讯担任副总裁,执掌搜索业务数年;现为硅谷风险投资人;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等,多次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图书大奖,最近出版了《全球科技通史》


吴军这本《全球科技通史》名字很平淡,而且市面上已经有各种科学史、技术史、科技史题材的书了,那么为什么要花时间读这一本?

记者读完后觉得,文字固然浅显流畅,读来毫无窒碍,更可贵的是这本书的营养,作者的见识。

以能量和信息贯穿古今

吴军开笔就是“远古科技”。没错,远古,文明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类先祖用石头砸开坚果那一刻,科技出现了。

火、工具、武器、修建居所和穿衣,人类从此让自己的活动产生了更多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远比其他动物要少。

而当人类的一支进化出了语言能力,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传承,他们将击败其他人类分支和动物,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

正如《漫游太空2001》那个经典场景,镜头一转,火箭轰鸣,飞船上天,人类使用了巨大能量,而控制飞行、抵达星辰,这是对信息的高度把握。

在吴军笔下,世界的终极答案就是能量和信息,它们也是定量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尺度。农业革命其本质是通过农耕有效地获得能量,工业革命核心是新动力的使用;人类在20世纪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以及宇宙诞生的时间和方式,本质上是人类对宇宙形成信息和生命形成信息的破解。今天,中国制衣商用同样的布料,能比对手多做出10%的衣服,这其实就是纺织业的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10%。

让读者鸟瞰长河“一眼千年”

一旦接受了“能量和信息”的观点,读此书就会获得“鸟瞰视角”,产生历史感。原来历代王朝的更替,本质上都是土地创造的能量无法满足人口消耗的能量;而各大文明对信息的把控与理解,导致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纵横驰奔,有了不同的地位和命运。

中国人的祖先发现水稻有一个特点,如果在它快成熟时突然把水放掉,水稻为了传种接代会拼命长稻谷,这样一株水稻就可以获得上百颗种子。在中国人驯化水稻的同时,西亚人用类似的方法驯化了无花果。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和上釉;中东和欧洲发明了玻璃器皿。

中国人发明了垄耕法,让太阳能更好地转换为生物能,领先西方2000多年;由于马具和农具的先进,中国古代一匹马的负重是同期欧洲的3倍。这是在农业文明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基础。阿拉伯地处“文明十字路口”,各方信息在此汇聚,他们曾经领先5个世纪,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同行评议制度”。

欧洲医学直到16世纪以前还相信生命来源于“气”,脑中有精气,心中有活气,肝脏有动气。所以中医其实并不特别也并不“孤独”,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然后欧洲人盗窃尸体来解剖,进行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用笛卡尔的方法论武装自己,终于走上现代医学之路。

真可谓“一眼千年”,读书至此,不胜唏嘘。

“不装”

读完了书,再来看人。吴军兼具科学家、作家、投资人等多重身份,与其他站在风口上的人相比,其一大特点是“不装”。他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投资了一家癌症早期检测公司,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可,但在书中,他明确写道,大部分人并非死于癌症,治愈癌症对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意义很有限。

他出身大公司,但是会说出大公司的真相:“公司的中层和公司的利益是有矛盾的。比如原来管100人当不了副总裁,你想当副总裁你就得管到1000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你这100人的事说成1000人的事,到最后老板给了你1000人你就是副总裁了。大公司里都有很多猫腻,比如1000人的团队,你知道你手下其实就打算留800个,那另外200人就是公司裁员的时候要把他们当炮灰了,说穿了就是怕公司裁你200人,你提前先招了200人。”

吴军坦承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看清历史和趋势,有助于寻找下一个投资对象;但是这本书也帮助他打破了自己的认识局限。他以前觉得,古老的文明令人崇敬,现在他认为:“文明发展有不同的加速阶段,最古老的文明未必对世界的贡献最大,很多古老文明很早就消失了。”

但是他有一个看法没有改变: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回望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再大的事情都显得微乎其微。科技是唯一能够产生可叠加式收益的进步力量。今天找到任何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他都敢拍胸脯保证,自己的医术比50年前最好的医生还要好。但是没有中医敢讲这个话,因为中医把脉依靠悟性。今天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诗写得比李白杜甫或者莎士比亚好,没有音乐家敢说自己超过了贝多芬或者莫扎特,但是今天的物理学家却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他们的研究超过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就是叠加式进步带来的结果。”


【访谈】在科技大潮中如何长盛不衰、永立潮头


三个重要的因素


读+:读《全球科技通史》,看到几大文明在科技长河中都曾“各领风骚数百年”,深有感触。请问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科技发展态势?根据历史规律,怎样才能在科技大潮中长盛不衰、永立潮头?

吴军: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科技整个发展态势是非常非常好的。这个“非常好”,可以从时间的维度和空间的维度分别来说。

先说时间的维度。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曾经有几度技术上在世界上非常领先,但科学的成就不算太大,有一些科学的亮点,但是成体系的科学,以及和世界其他文明在科学上的交流,这些方面其实欠缺是比较多的。

科学在中国真正受到重视、得到发展,基本上也就是最近100多年的事情,特别是在过去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虽然说新中国成立70年了,但是前面那一段时间,因为资金的投入不是很充足,加之其他一些原因,所以科学的整体发展成就以及和世界科学的互动融入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

那么在过去的20年里,整个的情况得到了改善,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资金投入比较大,科学成就比较高;第二个,高水平科学论文的发表比较多,第三个,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以及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很大的改进。第四个,从人才的培养和我们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水平来讲,相比中国过去各个历史时期,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时间段。

再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讲。过去的20多年里,全世界有三个国家在科学上是亮点。一个是美国,它的绝对水平很高,但并不是说他的进步速度快啊,和它历史上对科学的重视相比,美国现在国家层面上的科研投入,也就是占GDP的比例,其实没有提高,反而在缩小。第二个亮点是日本。进入21世纪以后,它几乎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日本人在科学上的工作做得是非常非常扎实的,这一点很值得中国的学者来学习。第三个就是中国。举一个例子吧,在过去这20多年里,尤其是最近的十多年里,全世界发表的现代医学论文,大概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国;你如果看看《自然》《科学》上的论文发表者的姓名,就能发现有很多中国人的名字。

所以从空间的维度上来讲,中国科技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是不错的。

一个文明怎么做到在科技上长盛不衰?根据历史的规律,我觉得有三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就是全民对科学方法的认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不是简单接受科学的结论,而是要掌握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而且全民接受这一套方法。如果单纯接受一个结论,这个和宗教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个,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解决问题、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学术自由,允许对权威的质疑,这个环境非常非常重要。这个质疑不是乱质疑啊,不是胡乱的猜忌,而是一个理性的、对以前科学知识的一个质疑。我们过去教育有一个欠缺,一直教学生说有个标准答案,这样学生也会比较懒,找到标准答案、考试得了满分,他就满意了,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只有好和不好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相比之下,美国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好,他们更重视培养孩子怎么思考问题以及怎么找到答案,而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答案一个判定,说你这个是完全错了。老师会跟学生讲,说只要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符合逻辑的、自然推演出来的有证据的结果,那就是一个好的答案。

第三个,我们现在科学整体发展比较好,但是任何一个文明,如果说在科学上有很大的成就,也对人类有很多贡献,最后一定要有少数人真正能够站到金字塔尖。我们现在这方面还欠缺一点,那不能太功利,在这方面还需要一些更多的耐心。

读+:最近有个热议话题是“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是否只是一个名词之争,取决于科学的定义和范畴?对于“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您有什么看法?

吴军:这里头有一个概念,就是“科技”,在中文你可以认为是一个词儿,在英文里其实是明确的两个词儿。科学和技术,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在历史上有科学,是广义上的科学,不是狭义上的。狭义上的科学缘于古希腊,就是指通过思辨和实证,建立在一个公理化基础上,一个个定理或者定律的发明发现,然后把整个科学大厦体系化地搭建起来这样一个过程。中国古代在技术上非常非常领先,但是在科学上这方面儿确实是有所欠缺的。

这里头有各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东方有这样一个文化,“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没用的东西,为什么要搞?而科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起源于琢磨这些没用的事情,这和东方文化有点儿冲突。


任何一次大技术进步都伴随着泡沫


读+:在您看来,当下热门的新科技,诸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区块链等等,有哪些其实是被过高估计、过度追捧了?又有哪些堪与“电能”的发现相提并论,将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吴军:所有这些新科技,都有一定程度的过度热捧。人工智能有一些泡沫,当下学术界所做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并没有太多新的课题,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用光了40年来所积攒的技术红利,20年内不会有大突破,但是它还有实际的一些东西;区块链的泡沫更大,技术本身没有什么泡沫,但是各种虚拟货币的投入实在是太大,这个泡沫是惊人的。

泡沫源于两方面,一个是大家急着挣钱,第二个,当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儿几乎快要做成的时候,都怕自己落伍,以至于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任何一次大技术进步都伴随着泡沫,泡沫本身并不可怕,泡沫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聚集巨大的这个能量来完成突破。泡沫之后一定很惨,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溃了以后,美国95%的互联网上市公司都关门了。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在这些泡沫破灭之后,也会有些真正的技术沉淀下来,会有一些真正的从业者、企业、研究单位从中获利,引领下一次科技的发展。

哪些科技能够与电能的发现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我觉得基因编辑是最最可能的。因为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为了让人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基因编辑对人寿命的提高、治疗疾病是最直接的。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也好,量子计算也好,实际上是我们认识了这个世界,掌握了一些规律,能够对世界做出一些改变;而我们人本身呢,是造物主造出来的,或者说是经过了上亿年的进化形成的,那么人类对基因的编辑,实际上就是说人自己成了“神”。

读+:您在书中提到,美国南方的奴隶制本已行将就木,但由于轧棉机的发明而得以延续。您如何看待这种“科技进步导致社会反动”的现象?现在似乎流行对“未来科技”的恐惧,担心人类失去主宰地位,这种恐惧是否多余?

吴军:问题在于,没有科技进步,他也不等于不反动。人类历史上多次的文明倒退不是因为科技,而是野蛮民族的入侵导致。阿拉伯人的文明曾经是人类的一盏明灯,但是由于蒙古入侵,它的文明中断了,非常可惜。如果它的文明能延续的话,可能会发展出现代的科学体系、出现现代的大学。通常,任何一个命题都能找到一两个例证,但是你可能会找到更多的反例,很多时候它就是一个偶然性和随机性,不能把它作为一个规律。

人类是否会失去主宰地位,答案是“不会的”。现在可怕的并不是机器智能,而是机器智能背后的人。到今天为止,所有的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智能都是它背后人的智能。我们有时候觉得被监控了、被价格歧视了(吴军在此指的是“大数据杀熟”现象,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机器一旦发现消费者是老客户或已注册用户,给出的价格反而要贵——读+注),其实监控我们、歧视我们的并不是那机器,而是控制机器的那群人。所以呢,我们与其怕机器,不如更好地约束有能力使用机器放大自身能力的这些人。


科技是改变历史的最大力量


读+:您认为,与科技的伟力相比,任何帝王将相的作用都显得渺小,那么如何估价体制的力量、国家的博弈、战略的选择对于科技发展的作用?

吴军:看看欧洲历史,就知道为什么我说跟科技的力量比,其他作用真的都非常非常小。在英国伦敦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个城市叫巴斯,就是浴池的意思,因为在那里有一个古罗马的豪华大浴场。如果喜欢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应该对巴斯不陌生,她很长时间生活在那个地方,她小说的很多背景是发生在巴斯的,那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后花园,他们在那建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别墅,叫皇家新月。

皇家新月保留了一个博物馆,到那个博物馆就能看出,18世纪世界上最豪华的生活,固然和我们今天完全没法儿比,而与它旁边一公里处那个古罗马的浴场相比,也没有什么进步。在那个时候,所谓最有钱人,无非是能吃到点肉,但是因为没有冰箱,所以是地窖里存的腌肉;他们也喝茶,但是茶叶是非常非常昂贵的,要锁起来,怕女仆偷走;卫生条件不好,大家洗澡也不是很勤,头上可能会长虱子,所以那些女主人的床上都放着一个类似于梳子的、能够在头上挠痒的尖头工具。

当时英国其实已经比中国富有了,马噶尔尼来到中国看了康乾盛世,觉得中国好贫穷啊。但他们自己的生活比两千年前的罗马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改进。而在这两千年间,他们经历了三四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三四种宗教,统治英国的人也从罗马人、维京人、诺曼人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变了好几次。最后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其实都发展不起来。

至于国家间的博弈,从十年二十年来看好像有很大的影响,从长时段来讲则未必。以德法世仇为例,在“三十年战争”的时候,法国胜利,就把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块地方抢过来,后来德意志民族崛起,普法战争打赢了,这两块地方划到了普鲁士;一战德国又输了,法国人就把这两块地给拿回来;二战初期法国人又输了,德国就拿回去;最后法国胜了,当然又拿回来。那么今天德国、法国,几乎是一体化了,就是这样子。

再以中国和日本为例,前几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从当时来看,那简直是天大的事儿,中国惨败,赔了日本这么多的钱,丢掉了台湾,差点儿把辽东半岛也丢掉了。但是过了120年再看,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它现在GDP只有中国的40%。

中国经过了屈辱,为什么能走到今天繁荣的地步,科技的力量很重要。因此,我们最后给一个结论,从我们整个未来、国家民族的复兴来讲,一定要特别特别重视科技的发展。

《全球科技通史》 吴军 著 中信出版社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