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机构养老和互联网居家养老齐头并进,让武汉的养老模式走进全国的先进行列之中,养老这件事在这座大江大湖大武汉中成为一件幸福的大事;与居民面对面直接对话,了解各种实实在在的需求后,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服务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贴心服务;武汉市4个社区工作方法入选全国百大优秀社区工作法,把社区居民的工作做得像在布面上绣花一样精细;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用心优化为民服务,民政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比例均达到100%……这便是武汉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们正在下棋纳凉,类似这样的社区纳凉点全市有1500个
民政工作既是政府管理职能
也是温暖人心的事业
1949年5月,市人民政府设立民政局,接管前汉口市政府民政科、社会科、救济院及汉口的14个区公所等单位,成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
1949年11月,新中国宣布成立后的1个月,国家内务部即正式组建成立。关于民政的业务范围,首任内务部长谢觉哉在第一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说,“凡属人民的政事,如没专业部门管的,就都归民政部门管。”总的看来,内务部时期民政职能范围广,包括政治类的政权建设、基层选举、双拥;经济类的地政管理、福利企业;行政类的工资人事;社会管理类的救灾、社会救济、优抚、社团等。
1978年,武汉市正式成立武汉市民政局。1985年,局内机构发展壮大到共有17个处(科)室,全市共有干部1334人,职工8616人,逐步建成了较为健全的民政管理体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民政业务网络。
1996年,武汉在全国较早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并称为“武汉模式”加以推广,全国先后有80多个城市组团前来学习,当年低保标准为每月120元。经过先后16次提标,目前已达到每月780元。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2018年底武汉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87.94万,占户籍人口比重达到21.27%。为了应对“银发浪潮”,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努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757处,成功实施老年证办理和高龄津贴发放网上帮办,实现费用减免、时间提速、方式便捷,受到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的高度肯定。
民政工作是最传统最基本的政府管理职能,同时也是最能温暖人心的事业。武汉民政70年光辉历程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的不懈奋斗史。
经过70年的发展,武汉民政已经成为——养老事业和产业齐头并进、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融合推进、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组织创新不断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扎实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的多维工作体系。
养老事业和产业齐头并进
树立全国幸福养老标杆城市
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武汉也开创了老龄事业发展新局面:2010年开始发放高龄津贴;2014年率先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体80岁以上(武汉市户籍)老人的高龄津贴普惠政策;2016年起率先发放“长寿津贴”,启动老年宜居社区创建;2017年年底全面实行老年证和高龄津贴网上帮办。2018年,创新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建设;2019年,武汉被确定为“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首批试点城市。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不断构建,武汉近年来转变思路,坚持老龄事业与产业“两业并举”、协同发展,努力提升江城百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武汉正着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一手抓年轻人的创新创业,一手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加快形成一套系统集成的养老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创建老年宜居社区,正是武汉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城市、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我市将老年宜居社区、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养老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2016年起用3年时间创建600个老年宜居社区,同时明确了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居住便捷舒适、环境优美整洁、人际友善和谐、社区机构健全等六项创建标准。
老年宜居社区创建过程中,武汉各城区也形成了各自的创建经验。江岸区以红色引擎工程为引领,将社区物业、“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融入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江汉区连续两年实施“爱的支撑”助老工程,在困难、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家中安装卫生间扶手、坐便椅等,在老旧社区中安装扶手、休闲椅等进行适老化改造。汉阳区多部门、多种社会力量合力,力争将老年宜居社区打造成为老年人的“幸福港湾”。硚口区居家养老“133工程”已覆盖全区。
据介绍,根据创建目标,2020年我市半数以上社区达到老年宜居社区标准,初步形成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宜居康养产业发达、社会活力充分激发的老年友好型城市。
去年10月份,湖北省首届养老产业博览会在武汉举行,签约投资项目共82亿元。
武汉老年人口基础庞大,老龄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将通过养老服务产业博览会、养老服务高峰论坛、养老服务业专家论坛等多种形式,推动养老与医疗健康、康养旅游、金融保险、老年用品等行业交流合作,以老龄产业托举老龄事业,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新业态。
志愿者上门开展为老服务
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融合推进
做居民的工作像绣花一样精细
我市社区治理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生动有序,百步亭社区、江欣苑社区、东亭、中央花园等社区工作经验荣获全国首批优秀社区工作法。
主题创建持续深化城乡社区治理。从2002年底开始,先后实施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服务等“四到社区”;开展“两型社区”创建活动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创建“幸福社区”, 投入专项资金3.9亿元,对302个老旧社区进行了整治、改造,老旧社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建立部门直接服务社区承诺制和购买服务机制,从社区居民的期盼入手,重点打造平安、养老、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不断提升。
组织建设不断深入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完善社区“大党委”机制,社区“两委”主职一肩挑比例达100%。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每年整合各类资金近10亿元,采取配建、共建、调剂等方式加大建设力度,全市83%的社区服务用房超过1000平方米,社区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在全国率先建立惠民项目资金,每年为每个社区拨付20万元惠民项目资金解决居民的烦心事。
健全“多元共治”机制激发社区活力。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动员辖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治理,驻社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4502份,认领社区建设服务项目5283个,开展共建活动4022场,年均为居民排忧解难15000余件。推动居民自治,全面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四民工作法,全市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制定微公约1.6万个,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深化“三社联动”,中心城区93%的社区实现了“一社区一社工”,年投入约5000万元,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增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年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8000余场,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热情,社区活力大大增强。
社会组织创新不断深化
优化城市治理 增进群众福祉
有效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武汉市已经是连续第7年举办武汉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目前,已建成8个区级、3个街道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751家社会组织孵化成长。青山区推进16家社会组织入驻青和居社会组织孵化器,青和居社区“党建引领、自治服务”成为全市优秀典范。
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睦邻互助、心理咨询、社区矫治、司法调解等活动,在调解邻里纠纷、调处社区矛盾、引导居民合法有序反映诉求等方面积极作为,增进了社区和谐共融。社会组织以他们独有的第三方身份和专业技能,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共议题和社区事务,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共商共议、共建共享的良性社区自治共治机制。在停车难、老房加装电梯等居民热点诉求背后,都有社会组织“能量加成”。
与此同时,社会组织还积极开展了公益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生态环境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凝聚社会共识,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开拓者。与居民零距离的社会组织更注重将社区实际需求与资源对接,于是,许多“定制化”的社会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在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推动社会工作和志愿队伍发展,目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达到1.3万余人,中心城区90%社区实现“一社区一社工”。注册志愿组织4704个,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1941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间364万小时,134万名社区志愿者活跃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扎稳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
全面提升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水平和救助机制是民政工作的重要一项,我市低保标准综合增幅9.3%,社会救助近30万人次,建档立卡的38203人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
回顾历史,“扶危济困”的使命始终是民政部门的核心职能,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武汉在社会救助领域不断探索实践,屡屡通过制度创新扎稳这道“防护线”。武汉是国内率先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之一,如今,也已初步建成具有武汉本地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目前在武汉,社会救助标准不断调整,困难群众数量逐年下降,两条走向迥异的曲线,是社会救助水平提升的最好证明。这一结果既得益于我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良好、各项社会保障比较健全的大环境,也是武汉不断强化收入核对和动态管理、建立合理退出机制、强化困难对象就业支持等综合施策的结果。
在实施城乡低保对象生活救助的基础上,武汉市还在不断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和综合帮扶制度,前者主要针对贫困家庭经常性面临的就医、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突出困难开展救助;后者旨在填补政府保障的政策缝隙,重点帮助那些现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覆盖不到的、或虽享受一定社会保障但仍有突出困难的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撰文:杨帆 戴良军
【编辑:付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