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民族团结楷模杨昌林之女点赞刘文全“为青年教师树榜样”

2019-06-08 20:26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8日讯(记者舒筱)年轻时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援藏12年,因身体原因调回武汉后,与妻子为武汉高校的藏族学生筑起“武汉之家”,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被誉为“民族团结楷模”。受父母影响,杨昌林的两位儿女都成了他的接班人,儿子至今还在阿里地区工作,女儿杨红梅毕业后援藏6年,如今在武汉照顾父亲,接力建设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得知援藏教师刘文全事迹,杨红梅很是感动,称他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他身上他看见了援藏人的精神和毅力,她说:“教育大计,需要更多的‘刘老师’来实现。”

刘文全在西藏孩子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杨红梅:引导“武汉之家”学子向刘文全学习

“如果不是突发高原性心脏病,被地委领导下‘命令’让他回来,他会在西藏干一辈子。”杨红梅介绍,父亲杨昌林今年已经83岁,身体还很硬朗,但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不过每次藏族学生来到家里时,他都会特别开心。每逢节假日,杨红梅的家里都会迎来不少藏族大学生,他们一起喝着酥油茶,吃着牛肉干,这里就是他们的“武汉之家”。

自从1978年杨昌林带着妻子回到武汉,夫妻俩便一直关注着在汉藏族大学生,并为他们筑了“武汉之家”,41年间两代人的努力,让这个“家”越来越热闹。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我们的力所能及,对藏族同胞来说弥足珍贵。”刘文全“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最令杨红梅感受深刻,小时候父母对藏族孩子关心比对自己和弟弟要多得多,虽然不理解过,但现在,她拥有了无数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杨红梅回忆说,从武汉高校毕业的学生们大都回到了西藏,受父亲的影响不少学生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在西藏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任教的女老师巴桑曲珍,就是其中之一。

“要不是杨老师,我可能当不了英语老师。” 巴桑曲珍是华师物理专业的学生,一直对英语比较感兴趣,大二时考过了英语四、六级,想申请专业八级时,却被告知专业不符不能报名,为此杨昌林骑着自行车找到各个部门去沟通、争取,前后忙活了快三个月,才让她顺利报上名。

“已经58岁,还在高原上为孩子们上课,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帮他们开拓眼界,这是在为青年教师树榜样。”杨红梅说,刘老师的事迹她也会讲给“武汉之家”的成员们,他们作为未来西藏建设的主力军,更应该去了解和传承这份精神。 

藏族老师:他是藏族教师心中的榜样

杨红梅将刘文全的事迹在微信上推给了巴桑曲珍,见到自己的“老校友”如此高龄还在挑战高原,为西藏教育作贡献,她觉得感动又自豪,“华师教育我要成为优秀合格老师,懂得为学生付出,刘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教育学生,光有爱不够,还的有科学、先进的方式。在拉萨市东城分校,刘文全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开创《小种子成长日子》;带徒弟、开讲座,把自己近40年的教学经验倾力传授给青年教师;面对任务“来者不拒”,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这份敬业也让不少藏族老师钦佩。 

正在攻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博士学位的藏族教师拉姆罗红英,是“武汉之家”的成员,当年读书时就一直牢记杨昌林夫妇的那句,“你要好好读书,回去后做老师,藏区缺‘人才’”。得知刘文全的事迹,她特别感慨,她说:“刘老师的援藏精神感染了我,我也会把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的学生,促成西藏更快更好的发展。”

【编辑:刘思】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8日讯(记者舒筱)年轻时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援藏12年,因身体原因调回武汉后,与妻子为武汉高校的藏族学生筑起“武汉之家”,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被誉为“民族团结楷模”。受父母影响,杨昌林的两位儿女都成了他的接班人,儿子至今还在阿里地区工作,女儿杨红梅毕业后援藏6年,如今在武汉照顾父亲,接力建设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得知援藏教师刘文全事迹,杨红梅很是感动,称他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他身上他看见了援藏人的精神和毅力,她说:“教育大计,需要更多的‘刘老师’来实现。”

刘文全在西藏孩子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杨红梅:引导“武汉之家”学子向刘文全学习

“如果不是突发高原性心脏病,被地委领导下‘命令’让他回来,他会在西藏干一辈子。”杨红梅介绍,父亲杨昌林今年已经83岁,身体还很硬朗,但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不过每次藏族学生来到家里时,他都会特别开心。每逢节假日,杨红梅的家里都会迎来不少藏族大学生,他们一起喝着酥油茶,吃着牛肉干,这里就是他们的“武汉之家”。

自从1978年杨昌林带着妻子回到武汉,夫妻俩便一直关注着在汉藏族大学生,并为他们筑了“武汉之家”,41年间两代人的努力,让这个“家”越来越热闹。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我们的力所能及,对藏族同胞来说弥足珍贵。”刘文全“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最令杨红梅感受深刻,小时候父母对藏族孩子关心比对自己和弟弟要多得多,虽然不理解过,但现在,她拥有了无数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杨红梅回忆说,从武汉高校毕业的学生们大都回到了西藏,受父亲的影响不少学生成为了优秀的教师,在西藏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任教的女老师巴桑曲珍,就是其中之一。

“要不是杨老师,我可能当不了英语老师。” 巴桑曲珍是华师物理专业的学生,一直对英语比较感兴趣,大二时考过了英语四、六级,想申请专业八级时,却被告知专业不符不能报名,为此杨昌林骑着自行车找到各个部门去沟通、争取,前后忙活了快三个月,才让她顺利报上名。

“已经58岁,还在高原上为孩子们上课,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帮他们开拓眼界,这是在为青年教师树榜样。”杨红梅说,刘老师的事迹她也会讲给“武汉之家”的成员们,他们作为未来西藏建设的主力军,更应该去了解和传承这份精神。 

藏族老师:他是藏族教师心中的榜样

杨红梅将刘文全的事迹在微信上推给了巴桑曲珍,见到自己的“老校友”如此高龄还在挑战高原,为西藏教育作贡献,她觉得感动又自豪,“华师教育我要成为优秀合格老师,懂得为学生付出,刘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教育学生,光有爱不够,还的有科学、先进的方式。在拉萨市东城分校,刘文全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开创《小种子成长日子》;带徒弟、开讲座,把自己近40年的教学经验倾力传授给青年教师;面对任务“来者不拒”,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这份敬业也让不少藏族老师钦佩。 

正在攻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博士学位的藏族教师拉姆罗红英,是“武汉之家”的成员,当年读书时就一直牢记杨昌林夫妇的那句,“你要好好读书,回去后做老师,藏区缺‘人才’”。得知刘文全的事迹,她特别感慨,她说:“刘老师的援藏精神感染了我,我也会把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去帮助更多的学生,促成西藏更快更好的发展。”

【编辑:刘思】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