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武汉外校学子从这里走向世界和未来 :拔尖创新人才崭露头角,外语外事人才中流砥柱

2019-06-03 08:13 长江日报  

美丽的武汉外校校园

清华大学博士李彬在“超常教育中心”上课

校园文化节上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合唱比赛”

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新年外语晚会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武汉外国语学校在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创办,学校培养的外语专业性人才,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培养外语外事人才的摇篮”。作为武汉教育的一张名片,武汉外校在市民中一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家长们也以自己的孩子考入外校为荣耀。 

名校之所以为名,除了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要有超越当下、面向未来的教育眼光。55年里,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将培养目标从“培养专业性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凝聚为“培养走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近年来,武汉外校探索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即拔尖创新人才与优秀外语外事人才培养齐头并进,不断突破自身,担当起培养时代英才的社会责任。

“超常教育中心”走出一批大赛冠军

因材施教成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任务。近年来,武汉外国语学校成立“超常教育中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在行为规范上、校园细节中育人,探索出一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

成立“超常教育中心”

大学副教授辞职来教书

5月21日下午4时30分,武汉外国语学校6楼“超常教育中心”教室里,十几名学生正在讨论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用到了关于微积分的知识,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才会涉及。

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学校成立“超常教育中心”。“所谓‘超常’,是在认可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超常教育中心”主任周本强解释,有一批学生学有余力,对个别学科有特殊的情感和渴求,“超常教育中心”就应运而生。中心里的学生都是通过了初步筛选、教练认可的学生,也渴望在某学科上有更多发展。这些学生集中编为一个班,导师制教学,每天在上完常规课程后再上竞赛课程,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同时正常参加高考。

近年来,“超常教育中心”从高校引进了两名特殊的老师,一位是清华大学博士李彬、一位是大学副教授李吴松,还聘请了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4位兼课教师。“超常教育中心”信息学教练李吴松介绍,每节课前他都会让学生自己看一些博客、视频自学,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答疑,启发学生思维。高度饱和的课堂加上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变得极高。李吴松说,他在高校里教《C语言入门》,要教一个学期,用64节课上完,而在武汉外校,同样的内容他只用了10节课就上完了。

“‘超常教育中心’的任何班级都必须纳入常规教学课程系列,一科也不能丢、一课也不能少。”武汉外校教务处主任周本强说,这就意味着,常规课程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对感兴趣学科的特殊要求,又不因专注某一学科而“跑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高三女生获奥数优胜奖

成国家集训队唯一女队员 

在今年4月举行的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武汉外国语学校女生涂雅欣获得优胜奖。她是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唯一一名女生,已获得保送清华大学资格。近年来,武汉外校学生在各类国际竞赛中频频获得高含金量奖项,刷新了家长们对外校的印象。

涂雅欣是外校“超常教育中心”的学生。“超常教育中心”总教练李彬介绍,一进校,老师们就发现涂雅欣思维活跃,逻辑缜密,对数学有兴趣,数学成绩也在学校数一数二。在她的教练赵亮悉心培养下,她从高中竞赛零基础出发,一年时间里就拿到了高联一等奖,在2018年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中取得了全国第五名,还拿下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北省第一名。随后的冬令营中,她成为进入数学国家集训队的唯一女生。涂雅欣说:“参加数学竞赛使我得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测试,不仅大大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同时增强了我的抗压能力,以及在不同客观环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应对能力。”

不光是涂雅欣,近年来,“超常教育中心”的学生们在数学、信息学、物理等科目的竞赛中,都站到过最高领奖台。朱子亦、赵宇轩同学在2017年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均获得银牌,文世达、俞越同学在2018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双双获得金牌;游宇凡同学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湖北省第一名。

“一道竞赛题目,它的解题过程其实就像是一项科学研究的雏形。”“超常教育中心”总教练李彬说,竞赛活动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学科敏感性和直觉,为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孩子提供了发光发热的舞台。  

《行规手册》+“最雅公约”

为学生一言一行立规矩 

走进武汉外国语学校教学楼大厅,抬头就能看到墙上的光荣榜里挂着60多位优秀学生的照片和简介。十余年来,优秀学生“登上”光荣榜,已经是外校的一个传统,鼓励学生向榜样看齐。除了光荣榜,同学们还会在班会、升旗仪式上,听到优秀学生的故事,与他们交流。

教育不光是学科知识,校园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不按时交作业者,取消报送资格和提录资格”“严禁在上课期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听音乐、使用电子通讯设备、吃东西、睡觉、讲闲话……”外校的学生们一入校就会收到一本《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行规手册》,其中列出了140余条行为规范,从仪容仪表、课堂学习、公寓住宿等方面对学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方面,学校既有细致严格的《行规手册》,也有诗意风雅的《学生公约》。“正心修身,文质彬彬。赤心待人,怀德感恩。出世入世,天地立心……”2013年,学校制定了《日常公约》,从思想风骨、待人风范、学习风貌等方面为学生立下10条规矩。在思想风骨方面,公约要求学生“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在待人风范方面,要“心怀天伦,孝悌先行”;还要求学生“不迷信老师的权威,但要尊重老师的权威”。公约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押韵,给人以雅致的感受,也被学生、家长们称为“最雅公约”。

“很多人觉得外校‘管得很松’,其实学校是‘外松内紧’”,该校政教处主任胡志刚说,学校不以堆砌时间、苦战题海为育人方式,而是在行为细节之处鼓励学生自我提升、知行合一,注重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磨炼外语能力 厚植爱国情怀

外语外事人才从这里走向世界

外交部翻译周宇是武汉外校毕业生。在外交部,周宇还有不少同事是她的校友,费胜潮、王大可等都是从武汉外校走向世界。

“国内+国际”科学设置课程

每年向世界名校输送百余学生 

“The coordinate axes divide the unit circle into four quadrants………”5月20日上午,武汉外校“中澳班”高二学生正在上一节数学课。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和适应,这些学生已经开始上全英文授课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

2005年,武汉外国语学校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黑利伯瑞学校合作举办“中澳VCE课程班”,引进了澳大利亚高中课程体系和教材。高中三年,学生们不仅要学完国内高中的历史、政治、礼仪文化等,还要和澳大利亚当地高中生一样,全英文学习维多利亚州高中VCE课程,参加澳大利亚高考,毕业后直接进入澳洲大学深造。高一暑期,所有学生都将赴澳大利亚进行3周的研学,在当地大学校园中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感受澳洲校园文化。“中澳班”课程负责人许刚介绍,截至目前,“中澳班”培养了近400名毕业生,其中98%以上都升入澳大利亚的大学。

此外,武汉外校还开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外英中,先后引进了ALevel、IB、AP和IFY等国际课程。从2010年起,武外英中实现了牛津、剑桥“零的突破”,从2010年的1人,然后是2015年的3人、2016年的7人、2017年和2018年的9人,再到2019年的11人,被牛津、剑桥录取的武汉外校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国家课程一门不落,外语特色课程百花齐放”,周本强介绍,自外校建校以来,外语教学就坚持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外语教材、坚持小班化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制定了严格的课堂教学标准,也确保了学生具备超越高考要求的语言能力。“武汉外校丰富、科学的课程设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外事人才。”每年,武汉外校保送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多达100余人,在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等重要部门工作的武汉外校毕业生数以百计。 

校园文化节唱起《我和我的祖国》

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5月6日,武汉外校在今年的校园文化节上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合唱比赛”,主题就是“我爱我的祖国”。高一、高二年级18个班级轮番登场演唱,《我的中国心》《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台下师生不少人都热泪盈眶。

“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内容,对以培养外语人才为特色的武汉外校来说,更是尤为重要。”政教处主任胡志刚说,武汉外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始终,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

去年,该校举行第一届班主任“双优评比”,在主题班会项目的评比中,爱国主义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校报、校刊、宣传栏里,也时时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目前,武汉外校已经举办了26期学生课余党校,每一期都有60名学生来定期上课,结业时还要参加考试,考试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5月,40多名业余党校的学生还来到红安研学,在实践中感受革命先辈精神。 

英语配音、外语晚会、英语辩论

丰富活动让外语人才脱颖而出

5月24日下午5时30分,十几名学生聚集在教学楼旁的一棵大树下,用英语互相交流。师生们都知道,英语角活动又开始了。从建校以来,每个周四的下午,英语角都会如期在这里举行,英语老师、外教也定期来到英语角指导,让学生们有一个听说英语的平台。

武汉外校开设了英、法、德、日等外语语种,一直以来都以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为先导,带动外语课堂读、写、译教学。学校开展了丰富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外语听说能力上,发掘自身潜力。周本强介绍,每节外语课前的5分钟,学生都会轮流走上讲台,用外语做一个几分钟的主题演讲,老师现场点评。每届高一学生都要参加 “模仿与配音大赛”,比赛现场放一段只有画面的影片,让学生们接龙即兴外语配音、制作解说词。解说不仅要准确、地道,语音语调也要到位,考验学生的真功夫。高二时,每个同学还要参加外语翻译大赛、英语辩论赛、作文比赛,比拼外语综合实力。

在外校,同学们最期待的是跨年时的新年外语晚会,晚会按不同语种举办5场,全部由同学们自己组织、编排、表演。晚会上,大家用外语表演舞台短剧、朗诵诗歌,纷纷秀出外语实力,上演视听盛宴。周本强说,常有外校学生毕业后专门回学校欣赏晚会,老师们也在精彩的活动中发现了不少外语人才。

撰文:周全 刘嘉

【编辑:朱曦东】

美丽的武汉外校校园

清华大学博士李彬在“超常教育中心”上课

校园文化节上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合唱比赛”

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新年外语晚会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武汉外国语学校在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创办,学校培养的外语专业性人才,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培养外语外事人才的摇篮”。作为武汉教育的一张名片,武汉外校在市民中一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家长们也以自己的孩子考入外校为荣耀。 

名校之所以为名,除了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还要有超越当下、面向未来的教育眼光。55年里,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将培养目标从“培养专业性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凝聚为“培养走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近年来,武汉外校探索出“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即拔尖创新人才与优秀外语外事人才培养齐头并进,不断突破自身,担当起培养时代英才的社会责任。

“超常教育中心”走出一批大赛冠军

因材施教成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任务。近年来,武汉外国语学校成立“超常教育中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在行为规范上、校园细节中育人,探索出一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

成立“超常教育中心”

大学副教授辞职来教书

5月21日下午4时30分,武汉外国语学校6楼“超常教育中心”教室里,十几名学生正在讨论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用到了关于微积分的知识,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才会涉及。

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学校成立“超常教育中心”。“所谓‘超常’,是在认可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超常教育中心”主任周本强解释,有一批学生学有余力,对个别学科有特殊的情感和渴求,“超常教育中心”就应运而生。中心里的学生都是通过了初步筛选、教练认可的学生,也渴望在某学科上有更多发展。这些学生集中编为一个班,导师制教学,每天在上完常规课程后再上竞赛课程,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同时正常参加高考。

近年来,“超常教育中心”从高校引进了两名特殊的老师,一位是清华大学博士李彬、一位是大学副教授李吴松,还聘请了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4位兼课教师。“超常教育中心”信息学教练李吴松介绍,每节课前他都会让学生自己看一些博客、视频自学,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答疑,启发学生思维。高度饱和的课堂加上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变得极高。李吴松说,他在高校里教《C语言入门》,要教一个学期,用64节课上完,而在武汉外校,同样的内容他只用了10节课就上完了。

“‘超常教育中心’的任何班级都必须纳入常规教学课程系列,一科也不能丢、一课也不能少。”武汉外校教务处主任周本强说,这就意味着,常规课程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对感兴趣学科的特殊要求,又不因专注某一学科而“跑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高三女生获奥数优胜奖

成国家集训队唯一女队员 

在今年4月举行的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武汉外国语学校女生涂雅欣获得优胜奖。她是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唯一一名女生,已获得保送清华大学资格。近年来,武汉外校学生在各类国际竞赛中频频获得高含金量奖项,刷新了家长们对外校的印象。

涂雅欣是外校“超常教育中心”的学生。“超常教育中心”总教练李彬介绍,一进校,老师们就发现涂雅欣思维活跃,逻辑缜密,对数学有兴趣,数学成绩也在学校数一数二。在她的教练赵亮悉心培养下,她从高中竞赛零基础出发,一年时间里就拿到了高联一等奖,在2018年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中取得了全国第五名,还拿下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北省第一名。随后的冬令营中,她成为进入数学国家集训队的唯一女生。涂雅欣说:“参加数学竞赛使我得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测试,不仅大大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同时增强了我的抗压能力,以及在不同客观环境、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应对能力。”

不光是涂雅欣,近年来,“超常教育中心”的学生们在数学、信息学、物理等科目的竞赛中,都站到过最高领奖台。朱子亦、赵宇轩同学在2017年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均获得银牌,文世达、俞越同学在2018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双双获得金牌;游宇凡同学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湖北省第一名。

“一道竞赛题目,它的解题过程其实就像是一项科学研究的雏形。”“超常教育中心”总教练李彬说,竞赛活动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学科敏感性和直觉,为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孩子提供了发光发热的舞台。  

《行规手册》+“最雅公约”

为学生一言一行立规矩 

走进武汉外国语学校教学楼大厅,抬头就能看到墙上的光荣榜里挂着60多位优秀学生的照片和简介。十余年来,优秀学生“登上”光荣榜,已经是外校的一个传统,鼓励学生向榜样看齐。除了光荣榜,同学们还会在班会、升旗仪式上,听到优秀学生的故事,与他们交流。

教育不光是学科知识,校园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不按时交作业者,取消报送资格和提录资格”“严禁在上课期间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听音乐、使用电子通讯设备、吃东西、睡觉、讲闲话……”外校的学生们一入校就会收到一本《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行规手册》,其中列出了140余条行为规范,从仪容仪表、课堂学习、公寓住宿等方面对学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方面,学校既有细致严格的《行规手册》,也有诗意风雅的《学生公约》。“正心修身,文质彬彬。赤心待人,怀德感恩。出世入世,天地立心……”2013年,学校制定了《日常公约》,从思想风骨、待人风范、学习风貌等方面为学生立下10条规矩。在思想风骨方面,公约要求学生“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在待人风范方面,要“心怀天伦,孝悌先行”;还要求学生“不迷信老师的权威,但要尊重老师的权威”。公约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押韵,给人以雅致的感受,也被学生、家长们称为“最雅公约”。

“很多人觉得外校‘管得很松’,其实学校是‘外松内紧’”,该校政教处主任胡志刚说,学校不以堆砌时间、苦战题海为育人方式,而是在行为细节之处鼓励学生自我提升、知行合一,注重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磨炼外语能力 厚植爱国情怀

外语外事人才从这里走向世界

外交部翻译周宇是武汉外校毕业生。在外交部,周宇还有不少同事是她的校友,费胜潮、王大可等都是从武汉外校走向世界。

“国内+国际”科学设置课程

每年向世界名校输送百余学生 

“The coordinate axes divide the unit circle into four quadrants………”5月20日上午,武汉外校“中澳班”高二学生正在上一节数学课。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和适应,这些学生已经开始上全英文授课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

2005年,武汉外国语学校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黑利伯瑞学校合作举办“中澳VCE课程班”,引进了澳大利亚高中课程体系和教材。高中三年,学生们不仅要学完国内高中的历史、政治、礼仪文化等,还要和澳大利亚当地高中生一样,全英文学习维多利亚州高中VCE课程,参加澳大利亚高考,毕业后直接进入澳洲大学深造。高一暑期,所有学生都将赴澳大利亚进行3周的研学,在当地大学校园中参观、学习、参加实践活动,感受澳洲校园文化。“中澳班”课程负责人许刚介绍,截至目前,“中澳班”培养了近400名毕业生,其中98%以上都升入澳大利亚的大学。

此外,武汉外校还开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外英中,先后引进了ALevel、IB、AP和IFY等国际课程。从2010年起,武外英中实现了牛津、剑桥“零的突破”,从2010年的1人,然后是2015年的3人、2016年的7人、2017年和2018年的9人,再到2019年的11人,被牛津、剑桥录取的武汉外校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国家课程一门不落,外语特色课程百花齐放”,周本强介绍,自外校建校以来,外语教学就坚持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外语教材、坚持小班化外语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制定了严格的课堂教学标准,也确保了学生具备超越高考要求的语言能力。“武汉外校丰富、科学的课程设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外事人才。”每年,武汉外校保送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外语专业的学生多达100余人,在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等重要部门工作的武汉外校毕业生数以百计。 

校园文化节唱起《我和我的祖国》

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5月6日,武汉外校在今年的校园文化节上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合唱比赛”,主题就是“我爱我的祖国”。高一、高二年级18个班级轮番登场演唱,《我的中国心》《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台下师生不少人都热泪盈眶。

“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内容,对以培养外语人才为特色的武汉外校来说,更是尤为重要。”政教处主任胡志刚说,武汉外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始终,培养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

去年,该校举行第一届班主任“双优评比”,在主题班会项目的评比中,爱国主义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校报、校刊、宣传栏里,也时时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目前,武汉外校已经举办了26期学生课余党校,每一期都有60名学生来定期上课,结业时还要参加考试,考试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教育。2018年5月,40多名业余党校的学生还来到红安研学,在实践中感受革命先辈精神。 

英语配音、外语晚会、英语辩论

丰富活动让外语人才脱颖而出

5月24日下午5时30分,十几名学生聚集在教学楼旁的一棵大树下,用英语互相交流。师生们都知道,英语角活动又开始了。从建校以来,每个周四的下午,英语角都会如期在这里举行,英语老师、外教也定期来到英语角指导,让学生们有一个听说英语的平台。

武汉外校开设了英、法、德、日等外语语种,一直以来都以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为先导,带动外语课堂读、写、译教学。学校开展了丰富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外语听说能力上,发掘自身潜力。周本强介绍,每节外语课前的5分钟,学生都会轮流走上讲台,用外语做一个几分钟的主题演讲,老师现场点评。每届高一学生都要参加 “模仿与配音大赛”,比赛现场放一段只有画面的影片,让学生们接龙即兴外语配音、制作解说词。解说不仅要准确、地道,语音语调也要到位,考验学生的真功夫。高二时,每个同学还要参加外语翻译大赛、英语辩论赛、作文比赛,比拼外语综合实力。

在外校,同学们最期待的是跨年时的新年外语晚会,晚会按不同语种举办5场,全部由同学们自己组织、编排、表演。晚会上,大家用外语表演舞台短剧、朗诵诗歌,纷纷秀出外语实力,上演视听盛宴。周本强说,常有外校学生毕业后专门回学校欣赏晚会,老师们也在精彩的活动中发现了不少外语人才。

撰文:周全 刘嘉

【编辑:朱曦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